元明时期波斯语盛极一时

  华体会最新官方,华体会(中国)     |      2020-05-19 03:39:30
中国蒙元时期以波斯语为最重要的外交语言,用之与中亚、西亚乃至与欧洲交往;在此基础上直至明初波斯语依然是中国交通外邦最重要的外交语言,具体例证见于《永乐大典》记载的明初派使团出使埃及的资料中称尼罗河为“卢地尼勒”,就是一个波斯语词汇。
 
郑和下西洋的舰队外交语言也是波斯语,显着的例子是今天保存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国立博物馆的用汉、波斯及泰朱尔三种文字刻写的石碑,另外跟随郑和的回回通事(元代的回族翻译官)所操语言亦为波斯语,大连翻译公司提醒,“通事”和今天日本采用的“通译”都是翻译的意思,“通”本身就带有相通、沟通的含义。
 
明朝多次派往中亚的使团也使用波斯语,最显着的例子是《明成祖致沙哈鲁国王国书》这份国书的中文简本见于《明史•哈烈传》,系由明成祖朝都指挥使白阿儿忻台(Bai arkintay)出使帖木儿汗国时所携。其波斯文全译本见于帖木尔朝史家哈肥子•阿卜鲁的着作《历史精华》。这份波斯文本国书含有许多用波斯语音译的汉语词汇,应系中国境内的波斯语通事译成,具有汉文化背景。
 
明朝政府在15世纪建立了负责翻译波斯语文的机构和学校——回回馆。回回馆始建于南京后迁往北京,到18世纪中叶大约存在了340年之久。回回馆培养出大量的波斯语翻译人才。根据回回馆的资料记载,其涵盖的地域是中亚和西亚和东南亚。中国用波斯语与东南亚诸国交往下起于葡萄牙人初来远东之时,即16世纪中叶。
 
在元代,回回人就开始进入双语时期,元末明初之际,使用波斯语的中国回族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汉语词汇。到明中叶,由于禁胡服、胡语的政策等原因,大多数回族的口语已变成汉语,于是一种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语并含有许多波斯语词汇的文字被创造出来,这种文字被称为“小经”,此种文字今天仍然为回族所使用,但已濒临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