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尴尬商业化趋势

  华体会最新官方,华体会(中国)     |      2020-03-29 07:39:06
翻译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我国有文字可考的翻译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刘向《说苑.善说》里记载的《越人歌》,距今已有两千余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翻译高潮是佛经翻译,始于公元148年西域高僧安世高来洛阳之后。唐朝和尚陈玄奘(唐僧,公元七世纪)为佛经的翻译创造了又一个高潮。这些翻译活动是基于政治或宗教的原因,谈不上商业化。
真正的翻译商业化始于近代。商业化的翻译是这个古老行业的一个新兴的产业形态。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全球贸易的深化,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翻译作品和翻译服务可以作为商品被人们购买了,于是翻译公司象雨后春笋般出现了。
随着社会商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翻译的商业化程度也将进一步加深,翻译的商业化是大势所趋。
 
商业化翻译的特点
数量大。在信息时代,一个项目几十万字已不算大项目,几百万字的项目也经常见到。这样的项目需要多人协作,对翻译公司的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上同时发布多语种文档需求(Simship)的出现,往往只有MLV(Multi-Language Vendor)级别的公司才能满足要求。
时间紧。商业上讲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产品发布要抢占市场之先机,时效性满足对于客户来说至关重要。
 
质量难把控。华体会最新官方,华体会(中国)有限公司对此深有感触,特定行业的技术隔阂是影响翻译质量的关键因素。它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谙熟的行业知识,娴熟的翻译技巧和对质量孜孜以求的责任心。
 
软件操作技能要求高。数字化社会诞生了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翻译记忆库的管理和内容管理系统也随之而来。让译者应接不暇,要求译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译者面临学术与商业的矛盾
翻译从业人员(也叫译者)在商业化的环境中,面临种种矛盾,其中最突出的是学术和商业的矛盾。比如从质量上来说,客户认可的东西不一定是译者认为最好的东西。从时间来说,要满足交货期就难以做出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作品。最后,出钱的是大爷,学术性向商业性妥协。
 
翻译产品常被看成有形产品的副产品,没有被看成是独立的产品,因此市场缺乏对译者和翻译成果应有的尊重。这是导致翻译行业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华体会最新官方,华体会(中国)有限公司有资质,能盖章,能提供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